智库科研成果
【大众日报】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山东高等教育亟实现“由大到强”转变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6日 14:31   作者:JW   点击:[]

【大众日报】(2018年9月26日 10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这一重要论述,对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革开放40年,山东高等教育实现“由小到大”的转变,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普及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当前,山东正在习近平总书记“两个走在前列”精神指引下,着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山东高等教育也迎来了“由大到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尽快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人才聚集高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作用,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从而推动山东经济实现持续性、永续性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求强”的迫切需要

“全面求强”是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总落脚点,不仅要求山东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也要求实现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变。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山东普通高校从仅有的34所增长到50所左右,本专科在校生从仅有的4万人左右增长到约20万人左右。而1998年以来的20年间,山东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特征的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山东大学等高校实施了合并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同时,一批新建的高等院校应运而生,高等学校数量快速增加,普通高校总数达到145所,位居全国第三位。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也持续增长,发展到了目前的250万人左右,位居全国第一位,山东高等教育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发展。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促使山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0.78%提高到了当前的51.35%,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两次大飞跃。

近年来,山东为提升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也取得了重要成效。一是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启动了“双一流”建设计划。省财政为此筹集50亿元专项经费,支持一流学科建设。截至今年7月,山东已有17所高校共55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二是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整合,提升省属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如,省内燃机研究所并入山东交通学院,省化工研究院并入青岛科技大学,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成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成立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等等,进一步优化了山东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三是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大批高水平大学和高端研究机构集聚山东。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剑桥大学等20多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入驻青岛,中国康复大学、中国能源大学正在筹建过程中,在全国引起巨大了反响。

由此,山东高等教育也已步入到了“由大到强”转变的新阶段。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已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求强”的迫切需要。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长期过程,发达的高等教育能够为其提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科研源、高新技术源

新旧动能转换的本质是“动能转换”,是培育新动能、改造传统动能的过程,因此,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立足长远,以“十强产业”为发力点,围绕这些领域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围绕这些领域找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科研源、高新技术源。而无论培育新动能还是改造旧动能,关键支撑有两个:一是人才资源,二是科技创新。

高等学校不仅是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汇聚地,也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驱动器。山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离不开高等教育,必须依靠高等学校的深度参与,依靠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挖掘高校科研、科技资源,促进其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为“十强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事实上,纵观全球近现代经济中心与高等教育中心的发展走向,经济振兴是高等教育崛起的前提条件,而只有高等教育发挥创新支撑作用,经济建设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盾。从国内看,从北京、上海到广东、江苏,凡是经济发达的省市,都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强大的高等教育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支撑。为此,山东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意义重大,高等教育应当成为山东实现经济由大到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要招才引智地、科技创新源。从长远看,也只有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才能一方面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落户山东,打造人才高地,另一方面也才能持续地吸引高质量生源,培养各层次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他们在山东就业创业,实现高层次人才在山东的持续沉淀,从而形成山东自身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供给,从根本上解决山东高层次人才输血和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为山东新动能的不断形成、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资源支撑。

以质图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转型

目前,高水平大学数量不多,高层次人才队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山东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现实。可以说,山东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山东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构建面向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系统,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需求。唯有以质图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需要省里统筹布局,系统规划,强力推进。

针对高等教育投入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等关键性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理顺省政府与地市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责权利关系,打通痛点、疏通堵点,引导高等学校把精力集中到内涵式发展上来。

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同时鼓励地市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着力打造1-2所世界一流大学,3-5所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大学,10-20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性作用、对全省高校具有引领性作用、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努力形成高峰高原相结合、以高峰带高原、分类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山东板块”。

持续加大高校专项研发经费投入,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全球招引战略性、领军型高层次人才,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前沿导向,组织大科学研究、布局大科学装置、建设大科学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推进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分类管理、分层指导,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培养和巩固特色、发展和壮大优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整体水平,在各自层次、各自领域达到或接近一流水平。

(作者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省级新型智库“山东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809/t20180926_17881932.htm


上一条:【青岛日报】胡金焱:在解放思想中推进青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人民日报】胡金焱 孙健 郭峰: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壮大

关闭